2024年,西安会展业交出亮眼成绩单:全年举办会展活动605场,同比增长14.71%,其中展览活动113场,展出面积达243.5万平方米。这一数据背后,是西安作为“一带一路”国际会展名城的战略定位与全域会展建设的持续推进。从消费类展会到专业产业展,从本土品牌到国际项目,西安会展业正形成多层次、宽领域的发展格局。
上半年,西安举办各类展会259场,规模以上展览57场,参展企业2.45万家,直接带动住宿、餐饮、交通等行业收入91.8亿元。车展、家博会等消费类展会成为流量与交易额双高的标杆,例如某届车展吸引46.3万人次观展,单品牌销售额突破4.9亿元。而特色展会如中国羊乳文化节、世园青年文化节等,则通过文化与产业的融合,推动区域经济多元化发展。
国际化是西安会展业的另一关键词。2024年,西安新引进国际性展会11场,世界石油天然气装备博览会等3个项目永久落户,境外参展商占比提升至32%,中亚参展商占比达43%。这种开放姿态不仅提升了西安的国际影响力,也为本地企业搭建了全球资源对接平台。
技术革新引领服务升级,数字化赋能展览体验
在技术驱动下,西安展览搭建行业正从传统施工向“设计+科技+服务”一体化转型。以某知名企业为例,其业务覆盖展台设计、展厅施工、活动策划全流程,依托杭州、深圳等地的全资子公司构建全国服务网络,拥有木工、电工等全工种技术团队,并配备大型仓储与制作工厂。这种全国化布局与专业化分工,确保了项目从构思到落地的全周期高效执行。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成为行业创新的核心。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实践颇具代表性:通过AR/VR、裸眼3D、全息投影等技术,将文物转化为可互动的数字内容。例如“德化之”多媒体装置以中心柱形式连接天地投影,直观展现汉字发展脉络;而“裸眼探古:3D奇遇”体验区则无需特殊设备,即可呈现文物三维影像。这些技术不仅提升了观众参与感,更推动文化遗产的活化传播。
绿色环保理念同样贯穿行业变革。再生木材、低VOC涂料、天然竹材等环保材料被广泛采用,配合智能照明与温控系统,实现资源节约与健康舒适的空间营造。某企业通过模块化设计与可循环展具,将展台重复利用率提升至70%,单场展会碳减排量达30%。
专业化与品牌化并进,产业链生态日益完善
西安会展业的崛起,离不开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截至2024年底,全市会展企业突破5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3家,5家企业营业额突破亿元。从设计公司到施工团队,从材料供应商到数字技术服务商,完整的产业生态正在形成。
专业化是行业升级的另一方向。西安结合“6+5+6+1”产业体系,举办中国数字能源产业博览会、西部半导体及集成电路展等专业展会,既展示新质生产力成果,又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例如某届西部文博会通过“展览+论坛+对接会”模式,促成32个项目签约,总投资额超200亿元。
品牌化建设则通过认证与评选推动。西安已开展两批品牌展会认定,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等10个项目获誉,4个展会通过国际展览业协会(UFI)认证。本土展会如梦乡动漫展、西部宠物博览会走向全国巡展,蓝装家博会更被列为“国家重点会展品牌项目”。
挑战与机遇并存,未来发展方向清晰
尽管成绩斐然,西安会展业仍面临多重挑战。全省缺乏会展业总体规划,展馆规模偏小、基础设施滞后,行业组织机制不健全,资源布局分散等问题亟待解决。对此,业内提出多项对策:
政策引领与资源整合
建议制定全省会展业中长期规划,完善配套政策,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重点展会。整合省商务厅、贸促会等职能,成立省会展集团,统筹丝博会、农高会等品牌展会,并引进专业团队运营西安丝路国际会展中心等场馆。
技术赋能与人才培育
推广数字孪生、元宇宙等技术在展会中的应用,例如某企业开发的“壁画那边是唐朝”VR项目,通过大空间算法技术让观众“步入”唐墓壁画。同时,加强与高校合作,设立会展专业课程,培养兼具设计能力与技术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鼓励使用可拆卸展具与环保材料,推广碳足迹核算标准。某企业已建立展具回收数据库,实现90%材料循环利用,该模式有望成为行业标杆。
市场化与国际化的双重突破
政府主办展会占比从2023年的24.37%降至2024年的6.19%,显示市场化程度提升。未来需进一步吸引国际会展机构落户,例如通过税收优惠、场地补贴等政策,争取更多UFI认证展会落地。
结语: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升的新征程
西安展览搭建行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从上半年的259场展会到全年的605场,从本土品牌到国际舞台,从传统施工到数字赋能,行业每一次跃升都印证着创新驱动的力量。面对未来,西安需以“会展+”融合发展理念为指引,在专业化、品牌化、绿色化、国际化道路上持续深耕,让会展业成为推动城市能级提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