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原腹地郑州,展示展览搭建行业正以惊人的速度蜕变。从传统施工到智能建造,从单一展位搭建到全产业链服务,这个承载着城市经济活力的行业,正在经历一场由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共同驱动的深刻变革。
一、行业现状:政策引领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
近年来,郑州市会展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2025年7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郑州)建筑产业与智能建造博览会,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行业精英齐聚郑州国际会展中心。这场以"创新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的盛会,不仅展示了绿色建筑设计、智能建造等前沿技术,更折射出郑州会展业转型升级的坚定步伐。数据显示,2024年郑州市建筑业总产值突破6000亿元,会展经济对住宿、餐饮、交通等行业的带动效应达到160.55亿元,周边酒店入住率同比增长198%,充分彰显了会展业作为城市经济"助推器"的强大动能。
政策层面的支持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心剂。《郑州市会展业促进条例》的正式施行,标志着郑州会展业进入规范化、专业化发展的新阶段。条例明确提出设立专项资金、开设服务窗口、制定配套政策,从资金支持、行政审批、人才培养等多维度构建发展生态。特别是政府办展退出机制的建立,推动展会项目向市场化、国际化转型,为行业创新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服务升级:从标准搭建到全产业链解决方案
在郑州经三路商业区,某展览展示服务企业正通过"标准化+定制化"服务模式,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该公司主营桁架、八棱柱等标摊材料,同时提供特装展位设计、企业展厅制作等高端服务,业务覆盖会展中心、广告公司、参展商等全产业链客户。这种"材料供应+设计搭建+活动策划"的一站式服务模式,已成为郑州展览搭建行业的标配。
技术升级正在重塑服务边界。中原国际会展中心二期工程中,大跨度拱形桁架液压同步提升技术的应用,实现了99.5米跨度钢结构的精准安装,16个展厅主体结构仅用174天便完成施工。数字建造平台的应用更是一大亮点,通过为每个钢构件赋予"数字身份证",实现施工全流程的精准管控,优化碰撞节点1.8万余个,展现了"中国建造"的智慧与效率。
三、技术创新:数字赋能与绿色发展的双向突破
在数字化转型方面,郑州展览搭建企业正积极探索"线上+线下"融合新模式。某本土企业通过VR/AR技术,将传统展位升级为沉浸式体验空间,参展商可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提前预览展位效果,观众则能通过手机APP实现虚拟逛展。这种创新不仅提升了展览的互动性和传播力,更在疫情反复期间为企业开辟了新的生存空间。
绿色发展理念深入行业骨髓。郑州某展览工厂在承接国际博览中心特装展位项目时,全面采用可循环利用的铝型材和环保板材,展位搭建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回收率达到95%以上。更有企业推出"零碳展位"解决方案,通过太阳能供电系统、可降解材料等技术的应用,将单个展位的碳排放量降低40%,契合全球会展业绿色转型趋势。
四、人才培育:构建多层次人才供给体系
面对行业快速发展带来的人才缺口,郑州市通过"四块基石"战略构建人才生态。二七区创建的"青年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已累计培育规上工业企业85家、"专精特新"企业75家,其中不乏会展设计、数字建造等领域的高端人才。某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实训"模式,每年向行业输送300余名复合型人才。
行业认证体系的完善也在加速人才专业化进程。郑州市会展业促进机构联合高校、行业协会,推出会展策划师、数字展陈设计师等职业资格认证,持有证书的专业人员已成为企业竞相争夺的"香饽饽"。
五、未来展望:迈向国际会展名城的战略路径
根据《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国际会展名城的实施意见》,到2025年,郑州将形成现代化会展产业体系,可供展览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年举办展会活动500个以上,打造10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展会。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构建"场馆建设+产业融合+国际合作"的三维驱动模式。
在新基建领域,中原国际会展中心三期工程已纳入规划,将建设智能仓储、数字展贸等配套设施,打造"展览+会议+文旅"综合体。产业融合方面,郑州正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六大新兴产业,策划举办世界传感器大会、全球跨境电商大会等专业展会,实现"一产业一展会"的精准对接。
国际合作层面,郑州与德国慕尼黑展览公司、法国高美艾博展览集团等国际巨头建立战略合作,引进国际认证展会项目。某本土企业通过收购欧洲知名会展公司,成功将业务拓展至20余个国家,为郑州会展业国际化提供了鲜活样本。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郑州展示展览搭建行业正以创新为笔、以绿色为墨,书写着从"中原制造"到"中原智造"的转型篇章。随着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技术革命的深入推进和人才生态的日益完善,这个充满活力的行业必将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注入更强劲的动力。